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
職場新鮮誌

:::
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
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焦點人物

每天洗上百碗盤、搭末班車下班,外科醫師赴日7年闖出設計夢

施清元大膽按下重啟鍵,決定走上新的探索之路。 施清元大膽按下重啟鍵,決定走上新的探索之路。

作者/吳佩旻

眼前是一條是有光環、又高薪的醫生路,但腦中是從小埋藏心中的設計夢。在父母的壓力、社會期許中,最後是日本近年開放的人才政策,讓施清元大膽按下重啟鍵,決定走上新的探索之路。

他是在攝影圈小有名氣的施清元,憑著鮮明的攝影風格及觸動人心的文筆,為《大誌》、《聯合文學》、《500輯》、《東京人》等台灣及日本的商業雜誌寫專欄,並受到出版社賞識,在2021年出版《日本老舖居酒屋,乾杯!》一書。

採訪這天,他一樣習慣揹著單眼相機,隨時準備捕捉畫面。這雙拿著相機的手,在7年前,原本是要拿手術刀的,在歷經住院實習的震撼教育後,他決定從醫院出走,讓父母在驚訝與不解中花了好多年適應,戲劇性的故事還曾搬上公視《誰來晚餐》。

「我看到學長姊從早到半夜都在工作,值班時更是每三天就有一天要睡在醫院,我不禁自問,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?」另外,醫生每一秒須以醫術和死神決戰的莫名壓力,讓年輕的他備感沉重。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到取得執照,甚至錄取醫學中心的外科醫師,施清元最後決定放棄歸零,到日本專門學校從頭學設計。

職涯突然地剎車,固然有部分來自不甘於可預見結局的人生,但更關鍵的是施清元深埋在心底已久的設計夢:「當我思考轉換方向時,想做設計的意念,就在我腦裡晃動愈來愈大。」

談起設計話題,靦腆的施清元,突然像機關槍般說個不停:「我從小就很喜歡日本文化,高中時每天都會去逛唱片行,欣賞日本人怎麼設計專輯封面,大學時甚至還在批踢踢上寫文章介紹日本音樂。」

套一句他喜歡的Mr. Children樂團〈無盡的旅程〉的歌詞:「緊閉門扉的另一頭,好像有著什麼新東西在等待。」施清元在台灣花了7年唸完醫學系,卻又花7年,到日本撕下這個標籤,努力換上「攝影師」、「作家」、「設計師」等自己更喜歡的頭銜。

赴日讀專門學校,2年變即戰力

為他開啟生涯開啟出口的,是日本政府近年放寬外國人的就業政策,以及旨在培養職業技能的多樣化專門學校廣受日本企業認可有關。

根據日本留學中心(UFJapan)統計,2018年赴日就讀專門學校的近2萬名外國留學生當中,有高達3成2順利取得工作簽證。日本經濟新聞則指出,2021年自專門學校畢業的學生來到3.2萬人,有1.5萬人留在日本工作,就職率高達近5成,另外有1.3萬人留日繼續升學,顯見引才效果明顯。

「對於『重啟人生』這件事,日本社會是很歡迎的。」施清元說,專門學校的主要招收對象,是高中畢業後想要更快進入業界工作的人,因為門檻低,只需日檢N2以上,或在語言學校修讀1年以上課程,很適合想轉換跑道的人。

此外,許多二年制專門學校授與專門士學位,可以插班大學三年級;四年制專門學校畢業後則可報考研究所,因為申請條件相對寬鬆,也成為台青赴日就讀的新選擇。

施清元補充,專門學校主要培育「即戰力」人才,透過兩年或三年的教育,就能進入業界工作,類似技職教育,對於日本中小型的設計事務所來說,是舉雙手贊成的。但是一般大企業的設計部,就會對專門學校的畢業生有較嚴格的要求,必須有業界經驗,才能以「中途採用」的方式轉職進入。

為了留住更多專門學校培訓出的人才,今年秋天,日本法務省再公布新制,放寬認定外國畢業生的專業科目與工作間的關聯性,改為更靈活有彈性地判斷,預估可以留住過去每年因條件嚴格而流失的3000名外國畢業生。

從零開始拚,在日本闖出一席之地

不過,要在日本深耕,依舊要克服重重關卡。

第一步,是讓自己變成一塊充滿彈性的海綿。

拋下醫生光環,施清元自知必須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。「我發現自己太天真了,每個人都懷抱著夢想前來,但實際上並不是有夢就一定會實現。」直到第二年,他才拿到設計首獎,取得資格認證,並在畢業後,進到一家年營收約200億日圓,旗下有超過300家餐飲品牌的集團擔任設計,透過製作產品DM及設計LOGO,宣傳、行銷旅宿的亮點。

第二步,是融入日本職人精神。

施清元初嘗實踐夢想的滋味,但日本特殊的職場文化,卻給了他當頭棒喝。當時公司規定新人在入職前半年,都要到餐廳現場工作,了解餐飲業生態,「每天搭末班車下班,看著流理臺幾百個待洗的碗盤,真的曾有過放棄的念頭。」

處在凡事都有一套鐵律的日本職場,也曾讓他一度備感壓力。最大的挑戰是接電話,彷彿整間辦公室的人都會聽他有沒有講錯,「因為曾經被前輩挑錯到懷疑人生,導致我很怕再聽到分機響起。」

第三步,則是通透日本文化累績信任存摺。

「你要表現得比日本人還要了解日本,才更容易贏得尊重。」為此,他靠著大量閱讀日本雜誌與小說、聽廣播,累積許多與日本人聊天的「哏」。藉著接觸大量餐廳、居酒屋的機會,他趁空暇寫部落格,逐漸受到關注,工作兩年後開啟接案的副業。

三年前施清元因為疫情返台陪伴家人,至今仍沒退掉東京的租屋,甘願每個月花台幣萬把元養一間空房。心中仍惦記著日本的他,光今年就已經赴日8次。「等時機成熟,一定會再回去,」施清元肯定地說。

從施清元的決定,可以窺見一代年青人勇於追尋自我的縮影。在資訊快速流通下,新一代搜尋工作與機會的雷達半徑不斷擴大,早已超越國界。這也代表台灣企業偵測人才的守備範圍,必須有更大膽的行動,而政府再繼續慢半拍、保守因應,好人才只會更快跳過台灣不回頭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