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
職場新鮮誌

:::
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
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焦點人物

勇敢地選擇與停留,去關懷土地上發生的事

文 伍芬婕

官安妮就讀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期間,因為指導老師的關係,開始接觸勞工議題,回國後,她發現台灣並沒有讓移工和本地人彼此交流的空間,決定用策劃展覽的方式,讓更多人了解移工的生命經歷。

台中東協廣場旁的大樓裡,身材嬌小、一頭短髮的官安妮,在不到25坪的辦公室忙進忙出。今年29歲的她,4年前創辦關注移工議題的1095文史工作室。

「1095天,是移工在台灣待滿3年的日子,」官安妮說。2016年廢除舊法規之前,來台灣的移工,每3年需出國至少一天,「我們希望提醒大家,每個移工一來,和我們至少會共處3年,這3年中,我們有沒有試著去傾聽他們的故事?」

官安妮就讀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期間,因為指導老師的關係,開始接觸勞工議題。2014年,曾到德國博物館實習,讓她體驗到德國社會對移民文化的正視。

回國後,她發現台灣並沒有讓移工和本地人彼此交流的空間,決定用策劃展覽的方式,讓更多人了解移工的生命經歷。

她花了9個月時間,深入訪談30位外籍工作者,在台中辦完展覽之後,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現在的工作室。

「感覺接收了很多移工的故事,但是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回報他們,」官安妮感性的說。

同樣曾在異鄉生活的她,在辦展過程中,被一位越南籍看護的故事深深感動,決心成立移工支持團體,陪伴更多在台灣打拚的工作者走下去,同時搭建台灣人與移工交流的橋梁。

官安妮的1095以貼近個人的方式,關懷移工。自創辦以來,長期開設中文班,讓移工透過學語言的方式,討論像是女性生理健康、親情關係等個人問題。

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移工議題,1095曾有兩年的時間,每週日在台中東協廣場擺設行動圖書館,成為不少移工相互交流、舉辦活動的地點。

2018年和龍騰文化合作,推出「移工人生」的桌遊,受到北中南各地學校和議題工作者歡迎。3月初推出後,在全台舉辦近40場開放給各界的試玩會,迄今已到過400多所學校推廣,成為許多公民社會科老師使用的教材。

官安妮用策劃展覽的方式,讓更多人了解移工的生命經歷。卓杜信攝影│Chees雜誌提供 官安妮用策劃展覽的方式,讓更多人了解移工的生命經歷。卓杜信攝影│Chees雜誌提供

一路走來,官安妮始終秉持理解和陪伴的精神,支持著你我身邊這群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作者。

2014年在德國實習,是我開始關注移工議題的契機。因為我們的科系規定要有在文化場館實習的經驗,那一年我到了德國的博物館學策展,也接觸到德國的族裔問題,聽了很多當地外來移工和移民的故事。

我發現,德國不管在博物館或從小接受的教育,都不避諱討論這些議題,但台灣好像沒有類似的平台。

所以從德國回來之後,我就實際辦個展覽,給自己大概幾個月的時間,到各地做田野調查、訪談各種職業的外籍移工。做完展覽後,心裡的感覺是「哎呀,不得了」,覺得有必要做些什麼,所以還是決定繼續做下去。

這過程中,有一個故事對我影響很大。2015年訪談完30個移工,其中一個50幾歲的越南籍媽媽陳氏桃,剛好做完12年的看護工作,準備回去。

這原本應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,可是她跟我說,回去後的生活其實不會好過。以她50多歲的年紀,回去越南不會有醫院要她,跟先生也在這12年中感情生變,自己的小孩又要和她重新建立關係,她內心有好多好多情緒,平常是沒辦法抒發的。

傳遞脆弱的一幅畫,決心接住更多人

她在台灣的最後這幾年學會畫畫,把很多心裡的感覺都寄託在畫裡面。當時她送給我一幅畫,畫裡是一個越南女生穿著傳統服飾,看起來很溫柔,就像一般人對越南女性的印象,可是我感覺那個女性的內心,是很破碎的。

她跟我說自己的故事,送給我這幅畫的時候,我很難想像,她怎麼在12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內,自己一個人在異鄉面對這些變故。我感覺自己有必要弄個團體,繼續走下去,接住更多人。那幅畫,是開啟我去觀察移工、去理解他們所處環境和心理狀態的起點。

它也連結到我想送給年輕人的禮物——「勇敢」。

我希望30多歲的人能夠勇敢去關心台灣發生的事,也鼓勵20多歲的年輕人勇敢承認自己的迷惘,不要害怕做出選擇。

我現在剛好處在20幾歲跟30幾歲的交界,我觀察到,30多歲的年輕人是比較壓抑的。我們辦活動,一些來參加的30多歲上班族,都會說「你們好有生命力、好有活力」,覺得能夠這樣投入一個公民議題是滿勇敢的事情。

他們爸爸媽媽成長的時代,台灣經濟很好,他們也試著努力,但是出社會的時間點,就是有點辛苦。他們會覺得台灣是鬼島,像我哥哥就會這樣對我說。

他大我5歲,是那種可以不要回來台灣,就不要回來台灣的人。他的同輩也很多都在國外工作,因為已經沒有辦法想像在台灣怎麼賺錢。

我們接觸這些哥哥姊姊之後,會希望他們勇敢一點,多回頭看看這裡發生的事情。即使人在國外,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關心台灣。相信如果有他們的參與,台灣可以變得更好。

承認自己的迷網,勇於選擇有感覺的事物

至於對20多歲的年輕人,我覺得勇敢是願意承認「不確定自己要什麼」的狀態。我的觀察是,他們每天都能快速瀏覽資訊,很快地知道資訊在哪裡。

但是當看到的資訊量幾乎是無限的時候,也會比較不容易做選擇,對於找個領域好好定下來,會覺得害怕。

我們組織的實習生都是大學生,平常聊天過程中,他們覺得我這個年紀的人,會比較堅定去投入某個公民議題,他們則是比較廣泛地去聽、去參一腳,可是最後容易覺得迷惘。很多人問我:你就這樣做下去,不怕沒有其他選擇了嗎?

我會鼓勵他們勇敢選擇自己有感覺的東西,投入時間去關心,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,多停留一下,關心得深一點,建立自己的觀點。

做選擇,代表要願意學會放棄其他可能,這本身也是一種勇敢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勇敢教我的事
因為越南籍看護陳氏桃的一幅畫作,官安妮獲得成立移工支持團體的勇敢,她鼓勵離鄉工作的年輕人,去看見自己與台灣的連結,繼續關心家鄉,也期許對未來迷惘的年輕人,選擇有興趣的路,勇敢走一遭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