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看到外國人,就像學生看到老師,總是躲得遠遠的。《牛津英語大師幫你開口說英語》作者路易思觀察,一般人不敢和外國人開口說話的主要原因有三:1單字量不夠、2基本句型和短句不夠、3個性害羞。
撰文◎Career職場情報誌編輯部
「單字量不夠,當然不能暢所欲言。」路易思說,若只想達到基本會話,進行簡易溝通,國中單字當然可應付。但若是想談深入的話題,或應付工作所需,就得具備更多的字彙才行。以狂犬病(rabies)為例,當然也可以用「狗咬人結果人瘋掉」來替代,但總不比講rabies這個字來得清楚。
「文法恐懼症也是讓人怯於開口的原因。」路易思認為要開口講英語,就要「以句型為主、文法為輔。」很多人都太拘泥於文法細節,以致說得結結巴巴,講一句話得思考半天,對話無法順暢,也讓自己更害怕開口。
害怕和外國人對話,也跟心理因素作祟有關,還沒開口就先想:「我這樣說到底對不對啊?」接著又想:「對方會不會聽不懂?」最後想:「算了!還是別說了!」因此失去開口練習的機會。反觀外國人來到台灣,中文很快就突飛猛進,他們不會因為對方聽不懂就放棄說中文,反倒會不斷開口,直到朗朗上口為止。
想要培養英文口語力,最好按照以下三部曲:1先熟記基本句型和短句、2接著大膽開口說、3最後再瞭解文法結構。不要一開始就學艱澀的句型及文法,這樣一開口會講得結結巴巴。
路易思解釋,文法講究「完整性」,但口語溝通只需基本句型和短句即可,句子愈短就愈接近口語。英文有五大基本句型,但還有比五大句型更簡單的短句,如:What a summer!(天氣好熱)。這些短句雖不具備文法完整性,卻是外國人常用的句型。
若能熟練掌握一些基本句型和短句,如I think、I look forward to、Shall we、Let’s、What a…,對於開口講英語非常有幫助。另外,也可預先準備好「萬用」的開場白和話題來破冰,再針對情境的需要(如業務行銷、婚禮)準備基本字彙和句子,這樣要和外國人談話就不是難事。
敢開口是一種良性循環,你愈講、就愈敢講。旅遊作家溫士凱說,「很多人怕『我講的人家聽不懂』,」但換個角度想,我們又不是英語系國家,「不太會講」本來就是正常的。也不用擔心不夠標準,「天底下沒有標準的英語發音,能不能溝通最重要,」就連英語系國家的發音也各不相同,英國人笑美國人的發音、美國人又笑澳洲人的發音,所以別一直想著「我的發音一定要正確。」反倒是抱持「我的英語就是這樣,你喜歡就喜歡,不喜歡也罷」的心態,比較敢開口說話。
演藝圈出名的「英文通」張兆志建議,不妨找一位志同道合想學好英文的朋友,即使是台灣人也行,訂下每週一次的「英文日」,彼此完全用英文交談,先不必擔心文法對錯,只管開口講就對了,一段時間後鐵定大有進步。
溫士凱認為,多聽別人怎麼講,自己再跟著練習講,效果會更好。當年他在美國學英語,老師最常說repeat after me(跟著我再說一遍),也就是從「聽」學習「說」,按照聽-->說-->讀-->寫的步驟,循序漸進學好英語一點也不難。
在紐約教授新移民英文、2010年榮獲《紐約時報》「年度非英文母語教師獎」殊榮的楊筱薇,當年在台灣學英文時,每天大量聽英文歌曲,還大聲念出來,邊聽邊唱,模仿每個字的發音,從聽歌到瞭解歌詞,進而體會意境,藉由歌手的詮釋,讓文字活了起來,不知不覺提升了口語能力。
不只聽別人說唱,楊筱薇還抱著錄音機,錄下自己的聲音,再播放出來聽,一遍又一遍修正發音,最後製作成「有聲書」,等公車時就聽「楊筱薇自製有聲書」,隨時讓自己處在英語環境中。
不過張兆志提醒,「許多外文歌詞會大量使用當下流行詞彙,或為了詞句押韻而更動語句結構,學到的往往不是最正確的文法,得多加查證才行。」
凡是英語系國家明星來台辦活動,唱片和電影公司第一個想到的主持兼翻譯人選,就是張兆志。從MTV音樂台VJ起家的他,是MTV台極少數沒喝過洋墨水的VJ,不曾留學、連在國外長住經驗都沒有,他的好英文,全是看電影學來的。
張兆志從小不愛讀書,在教室與補習班坐不住,因此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——看電影來學英文。高二暑假,他天天到當時流行的娛樂場所MTV報到,「我每天最少看一部電影,從無字幕、英文字幕、中文字幕再切換到無字幕,一部至少看4次以上。」
張兆志透過反覆看電影、模仿演員語調的「九官鳥式」學習法,將影片中學到的台詞與句型,活用到日常對話中,一個暑假後英文完全脫胎換骨,從此可以和外國人應對自如,在美式餐廳打工時,大家都推派他去和外國客人溝通。
溫士凱認為,生活中有許多方法,可讓自己沈浸在英語環境中,例如看電視、聽廣播。他也曾經像張兆志一樣,在電影院連續看三次電影,第一次完全不看字幕,第二次看字幕,第三次心裡跟著默念,對於提升聽說能力大有幫助。
楊筱薇當年每天收聽ICRT廣播,她尤其愛聽廣告,因為廣告是中英文各講一次,速度較慢、文字也較簡單,而且會重複播放,多聽幾次就能背誦廣告詞,甚至可以模仿口音。
許多學習資源都是免費的,就看你是否有心學習。現在網路上的資源非常豐富,TED、Youtube都有豐富的影音資訊,例如對做菜有興趣就看烹飪節目,不但可訓練外語聽力,也可進一步修正發音。
看電影雖然有助於聽和說,但讀和寫還得靠其他方式補強。張兆志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英文單字片語的機會,從日常用品外包裝或說明書、到上餐館吃飯的菜單,只要有中英文對照說明,他都會趁機多瞧幾眼,「一有空就看,對單字熟悉度很有幫助。」
楊筱薇念高中時,每天在路上都會刻意找三樣東西,考自己英文怎麼說?甚至到超市買菜時,也會隨身攜帶字典,「比方說,我原本只知道牛肉的英文是『beef』,但其實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單字,看到不懂的立刻查,這是學習生活英語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」她強調,若你背了一堆單字,卻沒有一個在生活中用得到,那麼這些單字充其量只是「收藏品」而已!
楊筱薇說,訓練閱讀能力時,如果一頁文章有超過20個單字看不懂,那就換另一本,最適合的是生字不超過10個的文章,「別讓查字典困擾了閱讀的享受,」否則永遠學不好英文。此外也要多看英文報紙,尤其是看英文廣告,對於學習生活英語特別有幫助。
當然,想要讓字彙量迅速增加,最「正規」的方法是掌握字源學、構詞學、語音表義和語音轉換。「字源學」是從字首、字根、字尾瞭解單字,「構詞學」可理解單字為什麼會這樣組合,「語音表義」和「語音轉換」則是從聲音瞭解字義。就像中國文字有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,若能瞭解「造字原理」,就容易記住單字。
Career職場情報誌授權